垃圾袋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垃圾袋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网传的新型艾滋病美洲锥虫病究竟是怎么回事飞华健康网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5 22:33:24 阅读: 来源:垃圾袋厂家

原标题:网传的“新型艾滋病”——美洲锥虫病究竟是怎么回事?

日前,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《我们需要你帮忙,找虫!找人》,呼吁广州居民捕捉锥蝽(俗称“木虱王”),一经确认每只奖励八元。消息经广州日报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。

那这种“新型艾滋病”是怎么一回事,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呢?

其实网络传的这种“新型艾滋病”指的是美洲锥虫病(Chagas’Disease),主要由克氏锥虫(Trypanoma cruzi)感染引起,是一种虫媒传染病。克氏锥虫是一种寄生虫,它是单细胞原生生物,直径只有几微米,可以感染大多数哺乳动物,在哺乳动物体内会入侵细胞,并在细胞内繁殖。T.cruzi感染导致的Chagasdisease属于被忽视的热带疾病。

用“新艾滋病”来比喻ChagasDisease是在2012年5月的一篇刊登在《公共科学图书馆-被忽视的热带疾病》(PlosNTD)的名为ChagasDisease:“TheNewHIV/AIDSoftheAmericas”文章中首次提到。

主要源于其传播方式,ChagasDisease在人之间传播的方式跟HIV还是挺像的(输血,母婴等),而且早期症状与艾滋病也有相似之处。用“新艾滋病”来比喻ChagasDisease的专家的出发点是好的,为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。因为感染了T.cruzi的人早期基本不会有任何症状(急性期的症状基本会被认为是感冒,慢性期没有明显症状),所以大多不会就医,但是心脏往往被被寄生虫寄生并且遭到破坏,日后引发心脏衰竭。

笔者认为“新艾滋病”这个比喻不太恰当,它们各方面都有许多不同,比如传播途径就差别很大,虽然ChagasDisease也可能通过输血、母婴传播,但它主要还是靠虫媒传播。尽管有学者把美洲锥虫病比作“新型艾滋病”,但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感染引起,美洲锥蝽病是由克氏锥虫寄生虫等感染,一个是病毒感染,一个是寄生虫感染。虽然美洲锥虫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、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,病死率较高,但在我国尚无相关病例报道,因此市民不必恐慌。

ChagasDisease目前只在拉丁美洲、加勒比海地区、美国、西班牙和等地区发现过本地病例,在我国尚无相关病例报道。

该病主要是靠锥蝽(Triatomine)叮咬传播。当锥蝽叮刺美洲锥虫病患者及保虫寄主时,将带有循环型锥虫鞭毛体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内,鞭毛体在其肠内发育为繁殖型锥虫鞭毛体并大量繁殖,1周后又成为循环型锥虫鞭毛体。锥蝽再次吸血时因吸血量多,促使排粪于被叮咬者的皮肤上,粪滴中的鞭毛体可通过三种途径侵入人体:通过叮咬的伤口,通过附近皮肤的轻微擦伤,或经手指携带至眼、口、鼻部再通过完整的粘膜。锥蝽可维持此种感染性达二年之久。

吸血锥蝽是半翅目猎椿科锥蝽属昆虫,成虫体长25mm上下,略呈椭圆形,色黑或暗褐,胸、翅及腹侧缘有红或黄斑。白天若虫及成虫隐匿在墙缝或地板缝,夜出觅食,成虫还可藏于树洞内。常隐藏在一些环境简陋、卫生状况差的地方。

锥蝽常吸脊椎动物,尤其是哺乳动物(如狗、猫、鼠、蝙蝠和人)的血,在人体主要叮咬暴露部位,特别是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外眦。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,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,如唇部、眼脸等。多数种类叮人不痛,不易被察觉,但吸血锥蝽则叮人甚痛,引起局部肿胀硬结或致荨麻疹。红带锥蝽在中国华南常见,叮人可致剧痛及过敏反应,国内广东也有锥蝽叮咬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。

如何预防锥蝽叮咬?

1.关键在于改善居住条件,消灭锥蝽藏匿孳生的场所,如填平居室、厩舍的墙缝、地板缝等,堵塞树洞。

2.可在居室、厩舍及动物巢穴中喷洒杀虫药杀灭锥蝽。

九曲封神手游

游记官网下载

大家一起上最新版